2024年的全球艺术市场,在地缘政治与经济波动的双重压力下,总销售额下滑12%,至575亿美元。这是继2023年后的连续第二年下跌,主要原因为高价段艺术品供应明显减少,令整体价值收缩。然而,交易数量反而增长了3%,达4050万件,表明低至中价位市场的活跃度持续提升。
🇺🇸 美国仍为全球最大艺术市场,占比达43%
尽管政治不确定性、关税政策回归、总统大选等因素引发高净值收藏者观望,交易总额下降至248亿美元,但美国在超高端艺术市场的结构性领先地位仍未被撼动。
🇬🇧 英国重返全球第二,占比18%
因中国市场表现不佳,英国以104亿美元的销售额重回第二位置。虽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,但其在高价拍卖与艺术展会方面仍具全球影响力。
🇨🇳 中国市场骤降31%,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点
受经济增长放缓、房地产下行与消费信心疲软影响,2024年中国(含内地与香港)艺术销售额骤减至84亿美元,从2023年短暂反弹中快速滑落,成为全球第三位。
📈 结构变化趋势:
私人交易与中低价作品上升
- 拍卖行的私人销售增长14%,而公开拍卖下降25%,说明市场信任正在重新定位。
- 250,000美元以下的经销商增长17%,成为市场活跃主力。
- 在线销售虽下降11%,但总额仍达105亿美元,占市场18%,远高于疫情前的9%。
🛒 数字化与“感应型消费”的崛起
根据UBS与Arts Economics联合调查,2024年有超过52%的高净值买家通过线上平台下单购买艺术品,甚至在未亲自观展的情况下做出决策。这表明“信任 + 情绪 + 响应速度”已成为新世代艺术消费的关键三角。
在感官与理性的边界之上,新一代收藏者更看重“艺术对自身的回应”,而非“艺术品的投资逻辑”。
🍃 梨邑文化战略洞察:
全球艺术市场转折期下,感应型品牌的崛起与文化资产的新逻辑
在2024年,全球艺术市场在地缘政治、宏观经济与结构性通缩三重作用下呈现出剧烈分化。根据《Art Basel & UBS 艺术市场报告2025》,尽管市场总成交额同比下降12%,但中低价位市场活跃度反而上升,私人交易增长迅猛,线上交易稳定保持在18%,新藏家比例持续扩大。这一趋势揭示出一个新的现实:
艺术市场的权力重心,正从资产型向感应型、从顶层价格逻辑向情绪共振逻辑转移。
作为专注于文化体验、品牌哲学与感官经济的战略咨询机构,梨邑文化认为:
未来三至五年,真正具有文化资产潜能的品牌,将不再依赖于“流量驱动”或“符号占位”,而是具备下列三项关键特征:
🪞 1.可感应的品牌哲学结构
消费者不再是“识别品牌”,而是在寻找能“回应自己内在状态”的精神容器。
那些具有清晰哲学表达的品牌——无论是“空无”、“慢”、“节制”、“关系”、“深度”——都更容易构建出持久的感性依附。
→ 这不是传播,而是共鸣的可能性。
🧭 2. 非线性叙事与边缘位置的力量
越来越多高净值用户开始主动回避主流符号系统,转向“无人解说的小展厅”、“无Logo的艺术器物”、“私域推荐中的独立创作”。
品牌若能在非主流位置上建立沉静的影响力,反而更具长周期文化价值。
→ 越“弱存在”,越“强嵌入”。
🛒 3.销售路径的仪式化、哲学化、非商业化
销售不再是“触达+优惠”,而是“感知+信任+期待”的综合过程。
越来越多用户选择在没有人工客服、没有强促销语境的网页中下单,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一个“无压的、被尊重的情境”。
→ 商业的终极形式,是不被当作商业对待。
结语: 数据显示,消费者对高感知、高信任度品牌的偏好日益增强,而对于过度曝光、短期引导型内容的信任度持续下滑。在此背景下,具备长期文化愿景、哲学表达与共鸣式叙事能力的品牌,正在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中的核心支点。
📚 数据支持:《The Art Basel and UBS Art Market Report 2025》